• 《致深邃美麗的》2017臺北藝穗節─梗劇場 攝影│陳彥穎
  • 《致深邃美麗的》2017臺北藝穗節─梗劇場 攝影│陳彥穎
  • 《致深邃美麗的》2017臺北藝穗節─梗劇場 攝影│陳彥穎
  • 《致深邃美麗的》2017臺北藝穗節─梗劇場 攝影│蕭如君
  • 《致深邃美麗的》2017臺北藝穗節─梗劇場 攝影│陳彥穎
《致深邃美麗的》2017臺北藝穗節
梗劇場
展演日期| 2017/9/6 - 9/7
地點| 牯嶺街小劇場

入圍理由
這是個介於行為藝術與戲劇之間的演出。五十分鐘左右,四個演員與一個塑膠模特只是靜靜坐著面對觀眾,全程沒有走位與台詞,只有深邃的神情與環繞著他們的聲響,聲音從天災地變嬗遞到日常偶發的家電聲響,喧囂與寂靜拉出極大張力,而演員外在不動的限制,逼使他們內在必須更加飽滿才不致空掉,因之細膩的內心戲透過狀似不變的神情汩汩流出,竟全程沒有冷場。這是一個自信滿滿的大膽實驗,實驗結果證明內在飽滿的創作,即便沒有劇情沒有走位沒有台詞,依然能夠深刻撞擊觀眾的心靈。(主筆/林靖傑)


 

關於 《致深邃美麗的》2017臺北藝穗節

由於科技的快速發展,冷冰冰的物件搭配的網路與軟體,好像有了自己的生命,於是我們逐漸從人的視角轉往物件,「人也是萬物之一」的意識似乎排山倒海而來,在現今螢幕佔據一切,漸漸取代真實的時代,劇場,這個由真人實物構成的表演環境,演員的表演狀態是否還有其不可取代性?當 Actor不再具有 Action 時,專業演員所具備的各種訓練還有沒有施展的可能?

《致深邃美麗的》除了探問人與物之間的本質是否有其差異外,也在試圖探問表演藝術的現場性。將表演者的肉體剝除,限縮在椅子上,留下感官以及目光,在空間中,所有的物件都會產生行動,唯獨演員不能行動,讓環境與之發生關係。物件時而騷擾,時而共鳴。藉此還原與觀眾的關係,與人的關係,得以看見一個純粹的人。 

 

關於人物與作品 

由於科技的快速發展,透過AI人工智慧,冷冰冰的物件搭配網路與軟體,好像也有了自己的生命,於是我們逐漸從人的視角轉往物件,「人也是萬物之一」的意識似乎排山倒海而來。在現今螢幕佔據一切,漸漸取代真實的時代,劇場,這個由真人實物構成的表演環境,演員的表演狀態是否還有其不可取代性?當Actor不再具有 Action 時,專業演員所具備的各種訓練還有沒有施展的可能?

導演張忣米在《致深邃美麗的》這齣作品裡,大膽提出了這樣的設問。

舞台上,只有演員無法行動

張忣米記得,某次去觀賞一個內部演出,開演時間已經開始,五位演員已坐在在台上等待某個人講話,但場上就是沒人有動作,以致於五個人持續坐著,但這樣的狀態下演員看起來卻是不斷地變化,吸引了他的目光。他喜歡這種不經意而流露出來的狀態,這是現場才能體會的奇妙感,因而他想要透過演出,重現這次的經驗,除了探問人與物之間的本質是否有其差異外,也試圖探問表演藝術的現場性。

「劇場唯一需要的就是演員,但現在有VR等各種高科技視覺軟體,演員真的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於是他決定將表演者的肉體剝除,限縮在椅子上,只留下感官以及目光。在空間中,所有的物件都會產生行動,唯獨演員不能行動,物件時而騷擾,時而共鳴,而觀眾僅能藉由演員的目光,去感知演員的狀態。

張忣米說,這樣的演出既是獨腳戲,也是眾人群戲,因此相當考驗演員。他們敲定六位臺灣當代不同屬性的劇場演員,並於每場選出四名,作為不同的組合,並在場上加入一位假人端坐其中,藉此對照活人與物件的關係,空間中只有演員與觀眾處於幾乎不動的狀態。「這樣的戲看似簡單,其實不容易,只剩下五官和呼吸的演員們,要如何吸引觀眾的目光?」

舞台下,觀眾屏息以待

《致深邃美麗的》以「創世記」以及「啟示錄」部分章節作為時間與空間的文本構想,創造一個微縮宇宙,讓觀眾看見這世界的創初與消亡,演員與觀眾扮演著其中的人們,經歷所有的一切。而在形式上,則以身體現象學作為概念貫穿;藉由不同領域的專業創作者,將整個劇場空間的裝置、光線、音響作為發動,包含加速的時鐘,藉此讓觀眾意識時間本身是否也是物件,進而創造出一段不存在的時間。

有趣的是,由於演員必須在台上維持四十幾分鐘動也不動,因此任何在台上的風吹草動,反而更凝聚觀眾的注意力,期待演員們有所反應。例如偶爾響起的電話鈴聲、從天而降的票券、賣力清潔的掃地機器人、忽然打開的電視購物頻道,還有水缸裡的黃色小鴨,在演員們長長的沈默中,所有細微的動作和聲響都顯得無比巨大和珍貴。

演員圈圈說,在台上的四十分鐘裡,其實她腦內的情感一直在流動,並且不斷思考:「我在不能動的狀態,如何讓觀眾感受我的存在?」、「我到底存在於什麼空間?」、「我是物件的一部份嗎?」、「我的目光該掃過觀眾還是要對上眼?」舞台和觀眾席像是兩個世界,演出結束後,她反而希望能在台上再待久一點,再多體會一些存在於空間的感受。

舞台後,演員的本質是什麼

張忣米認為,由於演員無法使用肉體與聲音製造幻覺,於是各自發展出不同的身體樣貌與狀態,每場演出就像是一個個分散的器官,藉由觀眾組合成一個完整的身體。除了考驗演員外,這個作品刻意選擇在兩週內超過500場次的臺北藝穗節,在高速替換更迭的現代娛樂感官中,當觀眾獲得了一部分的感官經驗時,又該如何觀看自身的身體?

「目前科技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許多藝術作品都有大量科技跨域的演出,我想藉這部作品與它們對話。」張忣米說,他刻意將《致深邃美麗的》英文劇名取為「Enactor」,既是強調一個演員的本質,也讓所有創作者重新思考人之所以為人的無可取代性。

那麼,關於他一開始的大膽設問,到底答案是什麼呢?

「演員是無法被取代的!」張忣米很肯定的說。

 20180328-s001.jpg
演員 禤思敏 (左)、導演 張忣米 (右)

梗劇場

梗,作為樹木分支的起點,延伸自己並更新自己從此而來。2008年起《張吉米的喜酒》作為創團作後,開始創作一系列觀演對調的演出作品。有小到一人一觀眾的摩托計程車演出《CYH-279》,大到與臺北藝穗節場次接近的節中節《第四屆臺北藝穗節》,也有探討老舊眷村的《空氣人形》。擅長以顛覆的創意打破制式劇場空間,發掘表演藝術的無限可能。

 

製作團隊

表演團隊|梗劇場

演員|Fa、余佩真、吳立翔、陳雪甄、詹凱安、禤思敏

主創作|張忣米 

空間敘述|吳怡瑱、曾彥婷

媒體發想|陳奕如

聲音布置|蔣韜 

製作人|謝宗宜

宣傳暨平面|鄭智源

裝置設計|林書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