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身影》
游崴及在地實驗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E 展間
入圍理由
《破身影》是由台灣重要的民間研究機構「在地實驗」,以及研究者/策展人游崴所共同發展出的複合性策展計畫。策展人以「在地實驗」的數位影音檔案為對象,邀請藝術家許哲瑜、蘇匯宇和余政達,透過對於歷史檔案的閱讀和詮釋,進行全新創作,並分別回應台灣1990年代的特定的藝術行動和文化檔案。三位藝術家透過風格殊異的影像語彙和空間裝置,展現其對於未能參與的歷史時空和文化環境的想像。《破身影》也同時拓展出檔案研究驅動新的藝術創作、意義生產和機構合作的的多向度文化生產機制。(主筆/賴香伶)
關於 《破身影》
《破身影》以「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為基礎,透過委託製作的形式邀請藝術家許哲瑜、蘇匯宇與余政達製作三件全新大型影像裝置,分別回應台灣1990年代三項文化史檔案,包括1995年在二重疏洪道發生的「台北空中破裂節」、小劇場「台灣渥克劇團」早年劇碼,與文化研究期刊《島嶼邊緣》中一篇關於酷兒身體的歷史對談。這些檔案乍看是零散而不規則的計畫,卻不約而同地涉及了某種混雜的、遊戲的、干擾的、庶民的身體狀態,遙遙相對於當時主流文化場域中雄辯、系統化的論述。三位藝術家透過個人化的當代影像,帶領我們重訪上個世紀末以身體官能為基底的文化實踐──關於頹廢的身體、踰越的感官、未竟的烏托邦。此展是台灣1990年代破敗身體的歷史迴光,也是對於晚近文化檔案的改編、致敬與再想像。
關於人物與作品
「大量的影音資料,除了被檢索引用,還能如何再賦予它們生命?這些精彩而無法重現的過往,該如何運用當代的眼光再詮釋,才能呈現客觀的價值?」
「在地實驗」企劃統籌葉杏柔在梳理二十年來記錄的影音資料時,跟著影像重訪了「台北空中破裂節」、「CO2台灣前衛文件展」以及小劇場與地下樂團演出,而忍不住發出這樣的喟嘆。她期待有更多策展人與藝術家能夠從創作的角度出發,再次解讀這些重要檔案,於是,《破身影》就這樣誕生了!
探索文化史的另類取徑
策展人游崴近年的研究興趣圍繞在1980年代以來台灣文化場域中的各種反文化實踐,特別是關於身體踰越、DIY主義、垃圾、噪音與廢墟。基於對1990年代台灣文化的地下場景的興趣,與「在地實驗」早期對非主流文化的關注相契合,因而合作策畫此展。
游崴說,展題《破身影》除了指涉台灣1990年代地下文化關鍵字的「破」(破裂、破爛),也是對「Brocken Spectre」(布羅肯鬼影)的訛譯與誤讀,該詞指登山者在頂峰時背對陽光所投射出的巨大陰影,而這個鬼魅般的身影,在展覽中變成了一個歷史隱喻——它是我們自身的投影,卻又像是溢出了主體的幽靈。
此次展覽以「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為基礎,透過委託製作的形式,邀請藝術家蘇匯宇、許哲瑜與余政達製作三件全新影像裝置,分別回應了台灣1990年代的三個特定的文化史檔案,包括「台灣渥克」劇團早年劇碼、「台北空中破裂節」(1995)、,與《島嶼邊緣》雜誌一篇關於酷兒身體的對談。展覽以當代眼光重新處理當時以身體官能為基底的文化實踐──關於頽廢的身體、踰越的感官、未竟的烏托邦。
三位藝術家與歷史的相互碰撞
值得注意的是,三位藝術家都不是當年文化場景中的實踐者、目擊者或是檔案員,這個展覽試圖從他們有距離的、遲到的、主觀仲介下的閱讀中開展可能,而這三位藝術家也以不同的方式貼近歷史。
大學時代開始零星接觸「台灣渥克」並參與演出的蘇滙宇,重訪「台灣渥克」早期三齣劇碼:《速克達瑪麗》、《屁眼來的人》與《四大淫書》,並從海報、劇照、腳本裡的文字描述中,創作出《屁眼‧淫書‧速克達》。師法渥克的劇場方法,徵集素人演員作現場即興演出,透過跳躍拼接的多線敘事,召喚「台灣渥克」曾想像的一個多義混雜、高低不分的藝術世界。
許哲瑜則以《重新破裂》帶大家重回1995年的重新橋,疊合了「全民計程車暴動事件」與吳中煒策畫的「台北空中破裂節」,並延伸出吳中煒父親、同時也是台灣戰後政治宣傳畫重要創作者吳二曲先生的生命史。許哲瑜還帶領大家探訪吳中煒老家露台上堆滿了謎樣廢棄物的場景──他們全是吳二曲先生在1980年代為小人國主題樂園所製作的模型。
余政達的《倘若(島嶼的)身體是一個優秀的(邊緣)粽子》,靈感來自於1995年一篇刊載於文化評論雜誌《島嶼邊緣》14期的對談文章 〈粽浪彈:身體像一個優秀的粽子〉,該文從對端午節與粽子的各種綺想與文化分析展開,探討情慾流竄的身體,及背後的政治性。
為影音檔案庫賦予新的當代性
「在廢墟中拼湊歷史殘片,加上當代的感性,成為一種新的敘事方式。」游崴說,透過藝術家對於特定歷史檔案的挖掘、調查與再詮釋,開啟當代藝術與1990年代台灣文化史相互碰撞的可能,也為「在地實驗」近年來持續建置的影音檔案庫賦予新的當代性。
不僅如此,此次也將展覽圖錄的出版視作展覽文本的重要知識生產延伸,除了收錄策展論述與作品圖版之外,並特別企畫了藝術家與歷史檔案的交往過程,呈現作品背後涉及的歷史脈絡,收錄了數篇從展覽延伸出的台灣1990年代文化史書寫。
「我們並不是要再現史實。」葉杏柔說,儘管藝術家各自用他們的主觀方式解讀,但總能在作品的誠懇中,看到破敗身體的歷史迴光,既是捕捉文化史的身影,也是對台灣晚近文化檔案的改編、致敬與再想像。
在地實驗企劃統籌 葉杏柔 (左)、 策展人 游崴 (右)
游崴
藝評人、研究者、策展人,曾任《典藏.今藝術》雜誌主編與特約撰述,關注台灣戰後藝術與視覺文化,現為倫敦大學柏貝克學院London Consortium人文學暨文化研究博士候選人。
在地實驗
「在地實驗」(ET@T)由藝術家黃文浩創立於1995年,觀察與發展所有具有潛力的藝術形式,並探索因數位文化而產生的不明狀態。
作品相關評論
—次只能爽—下 回顧「台灣渥克」對談:陳梅毛、邱威傑、蘇匯宇─《典藏‧今藝術》2017年8月號第299期
紙上暄嘩1990年代的同志如何在刊物中「做運動」─《典藏‧今藝術》2017年8月第299期
以退為進,腳本/世代的詮釋變焦術 ——評「破身影」的創作本格論 ─《典藏‧今藝術》2017年8月第299期
「破身影」與90年代的遺緒80後的無幸參與,又如何垂涎牆上射後的90「破身影」?─《藝術家》雜誌2017年9月號第508期
碎裂的影像 破敗的身體: 談「破身影」中的三件錄像 ─《Art Plus》第70期
一場遲來/已然過去/又尚未到來的理想派對:談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破身影》─《新活水》雜誌復刊號
製作團隊
展覽督導|余思穎
策展人|游崴
策展團隊|在地實驗
參展藝術家|余政達、許哲瑜、蘇匯宇
展覽執行|高如萱、葉杏柔
空間設計|千鳥藝術有限公司
展場執行|千鳥藝術有限公司、簡伯勳
佈展小組|鄭瑞瑜、陳宏圖
視聽技術|千鳥藝術有限公司
燈光|千鳥藝術有限公司、陳品其、曾榮欽
視覺設計|O.OO Risograph & Design ROOM、簡伯勳
卡點西德、作品說明牌輸出|龍興廣告工程有限公司
展場施作工程|超空間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行銷推廣|蔣雨芳、何冠緯
攝影|陳泳任
展覽紀錄|凹焦影像工作室、廖健男
總務|饒德順、張銘育
會計|蔡儀君、周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