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林泰州影像個展─林泰州及PM2.5影像行動小組
  • 《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林泰州影像個展─林泰州及PM2.5影像行動小組
  • 《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林泰州影像個展─林泰州及PM2.5影像行動小組 攝影│陳又維
  • 《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林泰州影像個展─林泰州及PM2.5影像行動小組 攝影│陳又維
  • 《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林泰州影像個展─林泰州及PM2.5影像行動小組
《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林泰州影像個展
林泰州及PM2.5影像行動小組
展演日期|2017/7/15 ─9/17
地點| 台北市立美術館3A1

入圍理由
你們用機器探測,我們卻用身體罹癌率來探測空污。科技網絡提高遠方各種知識奇觀的享受,也加速邊緣的忽略,跨國資本主義知識經濟產銷網絡更讓某些邊緣區域承擔貧窮與致命污染而難以翻身。林泰州在這集體的麻痺狀態,發起了一個名為「PM2.5影像行動小組」的計劃,聚焦在雲林麥寮工業區對環境與人體造成的汙染危害,並集結各種強大影像能量,在首都美術館集中聲量控訴政府監督職責的旁落,催化了難以收拾的現代怪獸。(主筆/黃海鳴)


 

關於 《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

 《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源自一場公聽會,災民處於無政府保護與被犧牲狀態,就像實驗室白鼠以肉身印證環境污染,取代無力監測的空污數值。

此「反美學」之藝術展,既是環境污染展覽,也可視為環保宣傳展覽,或是環保抗爭影像展覽。林泰州借用石化工業煉油「裂解」(Cracking)製程術語延伸於創作中,暗喻石化工業將人與環境造成質變並撕裂為碎片,災民與政府、廠方對立與溝通斷裂,體現其分化、衝突與矛盾本質。藝術家在影片中實踐「裂解剪接」,呼應俄國導演艾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提出的撞擊蒙太奇(Collision Montage)將兩個不同畫面剪接在一起產生新的概念與意義,也呈現「第三電影」(社會運動電影)的影片語法,在紀錄事件中做裂解的影像處理。 

 

 關於人物與作品

「我要請環保署告訴我,那個監測器在測什麼?如果台大詹長權老師可以監測到苯,我們的政府是不是只有監測到笨?」一位環保媽媽在環境公聽會中沈痛的呼籲。在空污嚴重的雲林彰化沿海,環境災民處於無政府保護與被犧牲狀態,其邊陲弱勢難以翻轉的環境現實就像處於「被壓迫的南方」經驗,燃煤發電工業供給北部享用而污染罹癌留在當地造成「區域的不正義」。

林泰州的《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系列創作始於這場公聽會。在大學任教的他有感當地居民的無奈,因而投身環保運動。此次展覽便是林泰州近三年參與環保運動所拍攝的作品集結,包含紀錄片、錄影藝術、MV與反空污宣導影片,實踐影像藝術作為媒體武器的意義,希望藉此喚起大眾對於空污與燃煤議題的重視。

「反美學」藝術展作為環境抗爭

「我的影片不是愉悅之藝術,而是社會行動與抗爭。」林泰州說,原本只是單純記錄環保運動的他,看到石化工業持續「合法污染」,環保單位始終「置身事外」,遂以影像發表的方式揭露不公,也針對「有問題」與「非正義」的現況提出質疑。

在創作之前,林泰州花了很長的時間,對石化工業進行研究和田調。他借用石化工業煉油「裂解」(Cracking,高溫分子氫化物分裂成小分子之不可逆反應)製程術語延伸於創作中,除了反映製程產生污染微粒PM2.5,也以石化製程概念作為創作去質疑石化工業。

「不僅是製程,石化工業的裂解反映在許多層面。」林泰州說,它讓人與環境造成解構質變,人與自然產生疏離異化,高經濟工業霸權落腳貧窮邊陲地帶「搶水圈地」,環評現場災民與政府廠方的對立與溝通斷裂。林泰州將「裂解」視為一種關係爆裂之隱喻,在作品中體現其分化、衝突與矛盾本質。

圓山若是工業區,台北人會關心嗎?

此次展覽分為五個區塊,入口區的主視覺與主題抗爭影片《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是林泰州參與環保運動的第一號影像作品。第二區以污染的工業廢爐渣搭配影像作品《看不見的鬼島》,一旁同步呈現環保署環評公聽會的報告與學者環境研究論文。第三區是環境災民的控訴,呈現《好美麗的煙囪》、《黑色星球獎的啟示》、《那煙燻濕了你的眼》及《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系列照片等國內外環境災民控訴作品。第四區是投身環保運動之影音行動與抗爭,由七台電視播出八部反空污遊行的短片。最後的區域則是污染微粒與形上探討,將空污微粒延伸到宗教「塵埃」與「空性」的淨化詮釋,作為展覽探索之終點。

林泰州說,空拍《看不見的鬼島》這部片時,他強烈感受到俯視工業體就像是個環境強暴犯,機房是它的心臟,輸油管是它的大腸,油槽是它的胃,而煙囪就是侵犯環境的生殖器。而在《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證言照片》中,工業區災民飽受污染罹癌之肉身,以及剛手術切除的血紅之黑肺,呈現衝擊性的視覺反差,正是災民以肉身病變印證污染的無言抗議。

也許雲林離台北太遠,北部人無法感受空污之痛吧!林泰州刻意將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現場外的圓山風景區照片,合成加入中南部工業區的煙囪、輸油管與油槽,與展場外晴空朗朗的圓山窗景形成強烈對比。他希望讓台北觀眾能感受到中南部工業污染與空氣灰濛的生存現實,不要認為「工廠離我家遠而不關我事」而抱持著疏離態度。

本展覽是國內少數將空污議題結合影像裝置的展現,既是環境污染展覽,也可視為環保抗爭影像宣傳展覽。林泰州說,若有更多人瞭解空污嚴重進而在實際生活中落實「節能減碳」並參與環保行動,那這場在美術館進行的「微行動」,也就達到階段性的成效了。

20180324-s005.jpg

林泰州

英國愛丁堡 Napier大學影視製作碩士,現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傳系任教的林泰州近年投身環境影像記錄與創作,視記錄影像為公民監督國家機器的儀器。曾獲威尼斯影展未來電影協會首部長片獎、上海電視節亞洲紀錄片白玉蘭獎、台北美術獎優選獎。2015年投入環保運動,組成「PM2.5影像行動小組」,2016年與雲嘉南影像工作者進行《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計劃。

 

PM2.5影像小組PM2.5 Action Group

始於2015年由林泰州與馮偉中、蔡崇隆、李孟哲組成。此次北美館林泰州《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個展,三位導演協助部分空拍與企劃。

 

作品相關評論

郭力昕/用身體抵抗,以影像吶喊──林泰州的影像行動主義─報導者 2017/07/18

讓影像吟唱著環境悲歌:評《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林泰州影像個展─art plus 2017年9月號

 

製作團隊

林泰州|藝術家、導演、編劇、攝影、剪接、聲效、視覺合成、展場設計 (展出作品共18件,大多由林泰州一人身兼多職完成)

被攝者|葉光芃、詹長權、廖榮祥、吳松霖、陳泰安、王敏玲、莊秉潔、林富源、施月英、許心欣、陳椒華、楊澤民、林春強、張  漢、吳日輝、顏淑女、黃義英、洪富賢、張淑芬、楊國禎、邱春華、咳血媽媽等六十多人。

工作團隊:

導演|林泰州

空拍|馮偉中

製片|喬慰萱、蔡崇隆

展場執行|千鳥藝術

田調協力|于立平導演、吳松霖先生、柯金源導演、許立儀小姐、葉光芃醫師、詹長權教授、廖冠貿先生、廖榮祥先生、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中台灣污染影展、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掃空巫特勤隊、45678影像行動、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雲林淺海養殖協會、雲林環保聯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護樹團體聯盟、要健康婆婆媽媽團、地球公民基金會、PM2.5自救會、爭好氣聯盟